在两年前,2023 年9 月 3 日这一天,硕分享了一个 bilibili 上关于一个 22 岁大学生登四姑娘山大峰的 Vlog,于是有了下面这段堂弟陈硕和我的对话。

  • 硕:「什么时候去登大峰」
  • 我:「约起」

两年后就出发

一颗种子在心底种下,终有一天会萌芽迸发。就在那次对话的两年后,因为一个换工作的契机,我们决定去登雪山 - 四姑娘山大峰。分头准备好各种登山装备,选好登山俱乐部 - 晨曦探险,硕坐上来成都的火车,我请好年假,终于在 2025.6.21 这一天我们就出发了。

来,晒晒我们的装备吧,看看登一次入门级雪山要准备多少东西:2 套 UTO 贴身速干衣(一套羊毛一套普通的)、抓绒衣、抓绒裤、薄羽绒服、冲锋衣、冲锋裤、登山鞋(妹妹送的冈仁波齐)、三双羊毛袜(厚、薄)、羊毛帽、迪卡侬渔夫遮阳帽、厚薄两套手套、登山包、驼包、登山杖、雨衣、能量胶、葡萄糖、充气枕头、手电、骑行眼镜、面罩、护膝。还有拍摄设备:大疆 pocket3、微单相机。

一早我们扛上装备,打车来到百草路地铁口,俱乐部安排的司机送我们一行三人到四姑娘山镇,还是那条熟悉的路线 - 荣昌高速 - 中国熊猫大道,我想我应该走过不下四次,每一次心情都不一样。车上同行的除了我跟硕,另外一个是一个 15 岁的小伙子,初中刚毕业,看着身材并不是很健硕,在父母的担心和准许下,一个人去挑战爬二峰,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年少有为,勇气可嘉。

这一次四姑娘山赠予我们的 - 还是熟悉的配方 - 阴雨天。来到四姑娘山镇就开始下雨,这样阴沉的雨天,给明天的 13 公里徒步蒙上一层阴影。不过我早已习惯了这种出门看缘分的心态,随遇而安吧。我跟硕开玩笑说:「准备好明天踩泥巴吧」。

下午我们午休了 2 小时,起床看向窗外,一抬眼,便被窗外的景色攫住了心神。雨后的高原,天空蓝得彻底又纯粹,大朵的白云蓬松柔软。日落快下山的阳光非常柔和,这般澄澈的景致,足以洗刷掉所有杂念。我们出门走走逛逛拍照片,心情很好。

准备去吃晚餐了,在去四姑娘山书林别院民宿的路上,我们路过一个水果摊,摊主是一个身着朴素衣服的男人,他的皮肤被高原阳光晒得发黑发红,这种色泽跟他摊位上的樱桃近乎同色。我笑着拿起相机,对硕说,来,人文时刻来了。拿起相机拍照,他配合着比了个✌️,与大叔聊了一会,大叔十分热情,必须要把仅剩的一盘浅色樱桃送给我们,盛情难却!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抚仙湖的那晚,民宿的女主人非常好客的邀请我们一家吃晚餐,那一顿美味的云南菜永远忘不了。旅行中的人文时刻,往往最让人记忆深刻。

晚上吃完俱乐部准备的餐食小火锅,向导便开始组织登山小会,由于现在山上的雪不多,算是登山淡季,明天参加登山的俱乐部成员只有四个:我、硕、在杭州工作喜提裁员大礼包的哥们,从南京过来准备大二连登的妹子。向导给我们讲解登山注意事项,例如如何穿衣、如何穿冰爪、雪套、使用头灯。最后签生死状 - 如果出现人身意外,自己负责,与他人无关。心想着一定要安全归来。

好,准备回去睡觉,镇上又下起了大雨,明天就要登山了,可我这两天突发的腰痛还没有好,老天这是捉弄我呢?开始担心能否完成此次挑战。

开始登山 - 海子沟徒步 13 km 到大本营

登山前的那一晚,我们俩睡的都非常好,好久没有睡这么舒服了。打开窗帘,外面的天气依然大好,太阳出来了,蓝天白云和雪山;还有一个很神奇的事情 - 我的腰今天竟然不痛了。那就快乐的出发吧。

吃完早餐,司机开车送我们四人到长坪沟景区大门,向导给我们献哈达,一起拉横幅拍完合照,就开始正式登山了,今天到大本营全程 13 公里,爬升 1100 米,由于天气太棒了,即使当地向导不停劝说我们骑马,我们也完全没有一点动摇。天气好,海子沟风景耶很壮美,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走,情绪价值可以盖过苦累。

不过随着海拔的不断提升,后面爬升坡度也越来越大,大家都累的行动如丧尸一般缓慢。中途天气骤变,还下起了冰雹,十分有意思。堂弟硕由于体重大,爬坡累到不行。中途遇到一个哥们背着好大一个包,在坡上行动缓慢,我说你为什么不给马拉行李,他说他喜欢这种重装徒步的感觉。思考片刻,我觉得我懂这种感觉,终点不是目标,过程才是意义。

我左手 pocket 右手微单相机,想尝试记录点什么,拍下了很喜欢的一张 - 登山队伍在雪山中艰难行进。

终于耗时六个多小时我们成功抵达大本营。此时,硕已经累到不想说话,我的头微微作痛。

大本营冲顶的那一晚 - Welcome Home

在大本营的那晚,7 点我们就躺下了,在这海拔 4472 米的双人帐篷里。

听见外面突然转为狂风暴雨,躺在折叠床上的我,头痛,呼吸困难,想吐,快要窒息了,好想要氧气瓶,我觉得我好像快不行了,给小雨,给妹妹发微信 “头要炸了”。

有一会外面一片寂静,大雨停歇,我走出帐篷,外面一个人都没有,我看见了雪山上的绝美的晚霞。

回到帐篷,持续辗转反侧,距离起床出发冲顶还有 4 个 3600 多秒的时间。

终于坚持到了一个临界点,雪山好像在对我说 Hey,Welcome home!

我侧身转头,高反症状完全消失,呼吸顺畅,头完全不痛了,我觉得此时我已经融入了雪山,成为雪山的一部分,就好像当地的雪山向导一样。

凌晨 2 点准时起床,我端着一碗热稀饭,向导看着我笑着说「你精神看起来很好」,我说「我刚才感觉自己都快挂了」,她说「你别开玩笑」。最后我小小的身板以相当快的速度完成大峰登顶。

登顶前,戴上耳机放着尼康的战歌《Welcome Home》眼睛一度有些湿润,歌词还挺应景的。

Now my head’s splitting at the seams, 此刻我头痛欲裂, And I don’t know if I can, 已然无法正常思考, Here, beneath my lungs, 但此刻,我的肺在呼吸, I feel your thumbs press into my skin again, 我感受到你深情的触摸。

俯看下方一条行进缓慢长龙般的登山队伍,星点头灯下是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阶层,这是人类勇气的赞歌。

妹妹说:「这种感受和过程是不可复制的」。

再也不来了

回想起下山的时候,骑马路上的风景比来时更美,可惜我们累连一句话都不愿说,很难想象:「花钱找罪受,再也不来了」在返程的路上,这句话在我们心里都自嘲了一万遍。

上山容易下山难,这个来自广东的向导小哥想要早点下班,不停催促我,我很快的速度完成下山(中途摔了一跤,还把价值 168 的手套弄丢了)。可能是下山速度太快,体力耗费过大,回到大本营我又开始有高反的症状,坐在帐篷里头疼的很,想吐。虽然大本营的天气很好,但我无心欣赏,只想尽快下山,降海拔,只想以最快的速度回到成都吃火锅,尽快结束这一切。

然而事情没那么简单,等了好半天所有队员才到齐,才准备骑马下山,下山骑马可太难受了,在这种环境与路况下骑马,挺吓人的,全程手要紧紧握住,大腿夹着很酸痛,屁股也忍受折磨,忍着饥饿,连续不停骑马 3 小时终于下来了,此时屁股已经麻木了,腿也感觉不是自己的了。这还没完,从马上下来后,走到景区大门,还有一小段路要下,下了还要走回民宿。硕的膝盖只能以非常慢的速度下楼梯了。

终于走到民宿,我们坐上返程成都的车,我坐着 6 座车后面的小板凳,坚持 4 个多小时到了成都百草路地铁口,继续打车 1 个多小时滴滴才到达小区。整个过程非常漫长。

好在晚上我们吃到火锅了,那天成都的空气质量很好,天气也凉爽舒适,我们四个坐在窗边吃火锅。

在返回小区的车上,刚好遇到益州大道的下班晚高峰,这一次在不同的视角,看非机动车道熟悉拥挤的车流,我对硕说:「你看旁边那么多骑车下班的人,我平时就是这里面的一员」。今天打破了这种重复。

说好再也不来了,当第二天日出照常升起,遥望远处西边的白云,它看向我,我低下头,继续骑着。

下一次再出发,在心底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