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斯蒂芬·兹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其中有两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人类第一次穿越巴拿马地峡,站在巴拿马地峡的山峰上,潮湿的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扑面而来。巴尔沃亚的靴子陷在泥泞里,他的眼睛却已经穿透三十天的死亡雨林,望见了太平洋的粼粼波光。

四百年后,塞勒斯·菲尔德躺在甲板上凝视星空,海底电缆断裂的轰鸣声还在耳畔回荡,大西洋的浪花将他的鬓发染成雪白。这两个相隔时空的瞬间,都在叩问着同一个命题:当人类凝视深渊时,究竟需要怎样的勇气?

巴尔沃亚:穿越巴拿马地峡,发现太平洋

第一个故事是《巴尔沃亚眺望太平洋》。1513 年 9 月 25 日,西班牙人巴斯克·巴尔博亚(Vasco Núñez de Balboa)在 印地安人 的帮助下发现巴拿马地峡以及成为第一位发现太平洋的欧洲人,当时欧洲人因为不认识太平洋,所以将此片大洋位于巴拿马地峡南方而命名为南海。

一点点地理知识

首先我们看下世界地图,大西洋、太平洋、巴拿马地峡分别在哪? 巴拿马地峡是一个窄窄的细条,连接了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它的西边是太平洋,东边是大西洋。

那么在当时,欧洲人眼中的世界地图是什么样的。在没有发现太平洋之前,他们以为美洲大陆跟亚洲相连 - “美洲即亚洲”。没有想到有一个巨大的太平洋隔开。

后来为了更快的从大西洋通行到太平洋,人们修建了「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横贯巴拿马地峡最狭窄的地方。

巴拿马运河作为一条航运捷径,其大大缩短了船只在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航行时间,使船只无需绕行南美洲最南端的德雷克海峡麦哲伦海峡比格尔海峡等漫长且危险的地带就可以跨洋通行。它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工程难度最高的项目之一。自1914年8月15日通航以来,巴拿马运河成功缩短了海上运输的时间和距离,为两大洋之间提供了一条更短且成本较低的航线,极大促进了全球海上贸易的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贸易格局,推动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为全球许多偏远地区的经济扩张提供了重要动力[1]

巴尔沃亚的远征队像一把生锈的刀,在 1513 年 9 月切开中美洲的绿色帷幕。士兵们的铠甲在雨季里发霉,刀刃爬满锈迹,而热带病正以每天三具尸体的速度收割生命。当这位被通缉的冒险家登上达连山脉的最高点,他命令所有人停下脚步——这个戏剧性的停顿里,藏着人类最原始的征服欲与敬畏心。独自走向山巅的十五步,是文明史上最漫长的瞬间。

书里是这样写的:

这时,巴尔沃亚命令队伍止步,谁都不许跟随他。因为这一刻,这个首次瞭望不为人知的大洋的一刻,他不想与任何人分享。作为横渡这世上最大的海洋大西洋的第一位西班牙人,第一位欧洲人,第一位基督徒,他要独享这一刻。这一时刻的伟大意义他了然于胸。他左手擎旗,右手举剑,孤寂的身影被阴暗的四周包围。他稳步高攀,丝毫不急,因为他已大功告成。只剩下几步路,越来越少的几步路……终于,他真正伫立于山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无垠的远方。山后边,紧挨着葱郁山坡的是一片望不到尽头的金光粼粼的大海。这就是那片海,那片新海。那片陌生的迄今只存在于梦境中而从未被人亲眼所见的大海。多年以来,哥伦布和他所有的后来者徒劳寻找的大海。这就是那片波涛拍击美洲、印度和中国的传说中的大海。巴尔沃亚贪婪而陶醉地看着,自豪感和巨大的幸福感在胸中雀跃。他的双眼中——第一双欧洲人的双眼中,倒映出这片无垠的蔚蓝大海。

菲尔德 :挑战极限,需要屡败屡战的勇气

第二个故事,《第一句来自大洋彼岸的话》,则展现了另一种更为坚韧、更需耐力的勇气。主角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一个成功的商人,却将全部身心投入到一项近乎疯狂的计划中:铺设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报电缆。

这在当时是何等异想天开!技术上的难题(如何制造足够长、足够坚固、又能绝缘的电缆?如何将其沉入几千米深的海底?)、巨大的资金需求、公众的嘲讽、接连不断的失败(电缆一次次断裂、信号一次次消失)……菲尔德面对的不是猛兽毒虫,而是冰冷的物理定律、商业风险和人性的怀疑。茨威格生动地描绘了他如何在一次次失败后,顶着“疯子”的骂名,抵押上全部家产,四处游说,重整旗鼓。

这个故事在我看来是根本无法想象,即使是在 21 世纪,这个事情也难度极大。在哪个年代,菲尔德用十二年时间完成七次远征,最终让欧美大陆的心跳通过海底电缆同步震颤。真的是人类群星闪耀时的经典案例。

关于电缆联通后的影响,兹威格是这么描述的:

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是 1837 年。这一年,被自然隔绝的人类通过电报首次同时获悉了彼此的经历。尽管学校的教科书中很少提及这一年——令人遗憾,编撰教科书的人始终认为战争或某位统帅、某个国家的获胜比人类共同的胜利更为重要。可是那一年对人类心理产生的广泛影响,在近代历史中尚无一日能与其相提并临。 自从巴黎的人们同时知悉了阿姆斯特丹、莫斯科、那不勒斯和里斯本发生的事,世界被彻底改变了。人类只须再迈出最后一步,就能将世界上其他大洲也并入这伟大的联接中,建立起整个人类的共同意识。

一点思考

在如今的社会,不管是针对我个人还是社会群里来说,勇气太稀缺了。

当代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选择困境。当巴尔沃亚在丛林里用弯刀劈开藤蔓时,现代人却在手机屏幕前为晚餐选择哪家外卖平台纠结半小时。社交媒体的"信息茧房"制造着温柔的陷阱,“躺平哲学"将冒险精神稀释成奶茶里的珍珠。我们习惯了用风险计算器丈量人生,却遗忘了勇气本应是生命的本能。

当我们在便利店为流浪猫打开金枪鱼罐头,当大学生放弃高薪选择支教边疆,当程序员顶着"35 岁魔咒"转型自由职业,巴尔沃亚的血脉在这些细碎的勇敢里悄然延续。太平洋永远在那里,但征服它的方式已从地理大发现转变为对平庸生活的突围。

站在回家的十字路口的人潮中,我时常想起巴尔沃亚在山顶的那个黎明。太平洋的波涛在他脚下翻涌,而我们的战场早已从蛮荒大陆转移到内心的旷野。每个在通勤电车上构思小说的人,每个在深夜实验室等待数据结果的研究员,都在续写着人类勇气史的新篇章。也许真正的群星闪耀时刻,就藏在我们拒绝被生活驯服的每个清晨。

《人类群星闪耀时》不仅仅是一本历史故事集,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精神所能达到的高度。那些“群星闪耀”的瞬间,固然有天才和机遇的成分,但无一例外,都离不开勇气的驱动。

愿我们都能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点燃自己内心那束勇气的微光。即使不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巨星”,也能在自己的生命轨迹上,勇敢地去探索、去坚持、去选择,活出属于自己的“闪耀时刻”。

题图:年迈的父母爬高海拔雪山所至风景